zt_思政网
 首页  时政要闻  思政教育  理论学习  校园文化  师德师风  心理健康  社会实践  红色视频 
  思政教育
学院举办2019年全民国家安全教...
林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立师德 铸...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观...
讲好“八个新”推动“三进入”
汇聚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磅...
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
  校园文化
中国(甘肃)高校传媒联盟走进...
“我的心跟祖国更近了”——学...
“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央芭...
缅怀先烈 传承精神—习近平新时...
学院举行庆“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学雷锋 我践行—学院志愿者用行...
学院领导走访慰问春节值班人员
携一段旅程 送一份关爱——学院...
  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思政课:扶正滋养青少年“拔节孕穗期”
2019-03-30 17:52  

嘉宾:

  杨晓慧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施卫东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

  王新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主持人:

  本报记者 俞海萍

  在方寸课堂上,感悟理论的力量;在广阔天地中,体会泥土的芬芳。总有一堂思政课,让你“入脑”“走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让思政课在青少年这一人生“拔节孕穗期”,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作用,直抵心灵,启迪智慧,引领发展?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进行探讨。

  1.“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记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杨晓慧:关键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加强队伍素养建设,二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上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理论素养精深和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依据职业属性、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提高队伍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理论素养、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素养和发展性素养的水平。其中,把政治素养、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建设作为灵魂,统摄和引领其他素养的提升;把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建设作为根基,夯实内功;结合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注重信息、心理和审美等发展性素养建设。在保障方面,各地各学校党委要切实关心爱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支队伍,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和资源使用等方面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先地位;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任(职务聘任) 等方面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属性,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施卫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水平高、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把握好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要素”。

  要在数量上配齐。首先,数量上要保障,思政课教师配备要不低于教育部作出的师生比1:350的要求,建立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做班主任、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要在质量上提高。“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要严把入口关,在教师招聘中严把质量关;同时把江海志愿者、道德楷模等请进校园,发挥全社会共同育人作用。此外,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思政课教师各方面素质。目前,南通大学正在尝试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办法,把外面的名师名家请进来,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考核,不合格的坚决退出思政课教师队伍。

  要在待遇上倾斜。要改革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办法,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中,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的现实情况,把实际教学成绩、对学生的塑造和影响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要在待遇上适当提高,在评选表彰中适当倾斜,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王新生: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数量方面的问题,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人员缺额较大。中央和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生师比有明确要求,即达到350:1,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这就无法避免“大班上课”的情况。二是教师理论水平方面的问题,一些教师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难以适应高水平思政课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数量不足,现有的教师不得不超负荷运转而没有时间充电提升;同时,过去的某些时期,有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整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没有花力气对思政课师资队伍进行高水平建设,历史欠账比较多。

  问题和问题形成的原因清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也就清楚了。今后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数量要上去,配齐师资队伍,这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二是要建立一套针对现有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升计划,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坚定信仰和扎实学理基础的后备师资力量,以适应未来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发展的需要。最近几年,教育部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就是很好的开始。

  2.“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记者:您认为,能如何使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把思政课讲出味道,让学生爱听,爱学?

  杨晓慧:关键要研究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突出问题导向,直面学生困惑和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讲道理的,而且这个道理要经得起追问、推敲和质疑。单纯的说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只有真正直面时代问题,从根本上回应学生的困惑,让他们发现思想的魅力,切实感受思想的力量,才可能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思想,不断提升思想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更重要的是做到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真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借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形式推出高互动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大会》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活起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自学自讲环节,让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的课下环节动起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施卫东: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要在挖掘专业资源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挖掘好讲课的资源、选择好讲课的角度。要让教师的学科背景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让思政课“深”起来。

  要在改进授课方式上下功夫。要增强讲课的艺术性,注重讲授内容的实践性,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让思政课“活”起来。南通大学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一向注重对丰富的校本资源的利用,把莫文隋等精神典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注重讲好通大故事、发出通大好声音。

  要在创新授课渠道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更多师生互动的育人平台,把社交媒体时代的“潮文化”与传统的思政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潮”起来。

  王新生:最近这些年我们对这个问题强调比较多,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取得不错的成效。我认为,不能要求某一种或几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和所有的老师。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方法方面,我们应当鼓励不同的学校、每个教师多进行个性化探索。

  例如,在近几年里,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南开大学提出了“师生同学、师生同研、师生同讲、师生同行”的“师生四同”思政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为了做好“师生同讲”,我们组织学生根据老师的课件制作同一堂课的学生版课件,让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课件到学生社团、社会社区等地方进行宣讲。这种做法,提升了教师对学生所想问题的了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又锻炼了学生,使他们在教学体验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一举多得。

  3.“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具体而言,要做到“八个统一”,您认为,要做到这八个统一,难点在哪?如何突破?

  杨晓慧:难点在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对象成长规律相吻合、党和国家期待目标与学生成才需求相吻合、教师主动传授与学生自觉接受相吻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吻合。为此,一是强化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联动,把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体化、日常化;二是推动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相互促进,把课程的规律原理、基本矛盾和现实要求作为学科发展和探索的重要领域方向,强化课程建设的学科自觉,同时注重研究“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的转化规律,以学科建设成果支撑和服务课程教学;三是“以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科研和教学正确方向、以深化科研和教学改革助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理念,瞄准关键环节发力,打造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性的创新团队;四是树立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教师如何“教好”,更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好”;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法”,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法”。

  施卫东: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是既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又不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良性互动中,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体。这“八个相统一”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是难点,也是突破点。怎么把隐性教育蕴含其中,整体把握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性,我认为应该掌握“四个渗透”,即在人文社会学科教学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在主体实践的开放式教育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在网络阵地中进行隐性思政教学的渗透。

  王新生:要做到思政课的“八个统一”,关键仍然是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抓好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有的思政课教师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来要求自己。讲好思政课需要综合能力的运用,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素养、卓越的人格魅力。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在思政育人的实践中发挥出来并不容易。如果说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话,决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这支队伍的重视。全社会应当关心思政课教师,建立起帮助他们发展成长的长效机制,要让他们有尊严、有底气、有热情、有能力做好自己所从事的思政育人工作。

  4.“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记者: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课程思政,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现大思政理念,现在课程思政出现了哪些亮点?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晓慧: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地各高校聚焦“三全”育人,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出现了不少亮点。如,丰富了大思政理念,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强化顶层统筹设计,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开创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途径和形式日益多样化,或者以专业课程为依托,打造课程思政体系;或者以思政课程为依托,开设专业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系列课程;或者把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请到思政课堂,以专题形式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起来。

  今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要处理好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要遵循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建设规律,特别是各自育人过程和目标的不同特点,在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深入系统研究课程思政体系的设置、实施和相应的保障条件,科学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施卫东:我们近几年一直强调的“课程思政”,其本质就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办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换,关键是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重心在“全”,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成为育人者,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覆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实现育人无不尽责、育人无时不有、育人无处不在。实现这一目标,全员联动是关键。首先,教育主体要从“单”转向“全”,办好思政课不光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而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职责和本分,要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要充分挖掘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教职工育人要素,将育人工作贯穿每个教育工作者工作始终。其次,教育过程要从“单”转向“全”,要整合不同学院、不同职能部门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功能,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南通大学致力于“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创造性地提出了“跟进式”育人理念,着力构建“跟进式”育人体系。在学校新成立的人才培养特区——张謇学院,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教授就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下一步,我们将要求每位校领导要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联系一名思政课教师、每个月至少听一次思政课,从而推动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

  王新生:与“思政课程”相比,大思政理念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等理念的落实,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过程。落实这些理念,最根本的是要在学校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的问题。要让党的教育方针深入人心,并化为领导、教师和员工的自觉行动,使其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学校里,要做到全校一盘棋,从顶层谋划思政育人大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不能理解为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课的内容,而是在专业课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从南开大学的经验来看,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做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对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闭窗口